大个仔后
“解释不清了!”福州,司机看有个小姑娘站路中间玩手机,没敢按喇叭,小心翼翼从她身边蹭过去,没想到姑娘突然敲车窗喊:“你差点压到我脚了!”司机挺纳闷,反问:“这是马路还是人行道啊?”姑娘更来劲了:“那你为啥不按喇叭提醒?”司机回了句大实话:“我要是按喇叭,你躺地上我可说不清啊!”这下姑娘直接报警了,非说被车吓着了。
信源:法治进行时
福州街头那条不算宽的马路上,午后的阳光把影子拉得老长。
一辆面包车正慢悠悠地往前挪,司机师傅眼睛瞪得溜圆,盯着前方——一个姑娘背对着来车,站在路边一动不动,手机举得老高,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戳着,跟钉在那儿似的。
这场景现在真不少见,但接下来发生的事,连旁边卖水果的大爷都看愣了。
司机远远就松了油门,车速减得比走路还慢,车轮贴着地面沙沙响。
他把头快探出车窗了,就怕碰着人,就这么一点点从姑娘旁边绕了过去。
车刚过没半米,那姑娘猛地转过身,几步追上来“咚咚”敲车窗,脸上满是怒气。
这时候谁都以为是碰着了,结果不是。
等交警来了调行车记录仪才看清,车离姑娘还有段距离,压根没挨着。
可姑娘一口咬定自己被吓得不轻,说司机差点压到她脚。
司机师傅一脸无奈,后来跟周围人念叨,他不是没想着提醒,主要是市区早就规定禁鸣了,再说现在这情况,真敢按喇叭吗?
“万一按完她一哆嗦躺地上,我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。”这话虽然听着像玩笑,却是不少司机的真实顾虑。
交警来了之后,先看了全程录像。画面里姑娘在公交站台还跟人视频呢,走着走着就拐到路中间停下了,手机屏幕亮得晃眼。
司机从发现她到绕过去,足足减速了二十多米,整个过程慢得像放慢镜头。
可姑娘不这么想。她承认车没碰着自己,也知道司机没按喇叭,但就是觉得委屈,说自己被吓得心脏不舒服,当场就蹲在地上了。
交警问她想怎么解决,她支支吾吾说不出具体诉求,转而抱怨交警态度不好,最后撂下一句:“合着你们都是体面人,就我是泼妇呗?”
见交警没顺着她,又嚷嚷着要投诉交警不作为。旁边围观的人越聚越多,快递小哥忍不住插了句嘴。
他说前阵子送件,碰到个小伙子边骑车边刷短视频,直直撞他车上,最后反倒赖他没躲。
“现在有些人啊,眼里就盯着手机,出点啥事先怪别人。”这话一出,好几个路人都点头,说见过走路看手机撞电线杆的,还有下台阶踩空的,全是自己不注意。
其实这事里藏着个挺现实的问题:马路上的“低头族”越来越多,司机和行人的矛盾也跟着变复杂了。
就说市区禁鸣这规定,本来是为了减少噪音污染,可到了这种特殊情况,反倒成了司机的“两难题”。
按喇叭吧,违规不说,万一真把人吓着了算谁的?不按吧,碰到突然冒出来的行人,避让不及就是大事。
交警后来解释,这种路段车流量大,突然鸣笛确实可能惊着其他行人,司机减速避让已经够规矩了。
但行人就没规矩要守吗?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里写得明明白白,行人要在人行道内行走,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。
站在马路中间看手机,本身就踩了红线。
可现实是,不少人把马路当自家客厅,过马路刷视频、走路回消息,根本没意识到背后可能藏着危险。
有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因为“低头看手机”引发的交通事故,比前几年涨了不少。
南京交警曾经做过测试,行人看手机时,过马路的反应速度会慢一半,遇到突发情况根本来不及躲。
就像这次福州这位姑娘,背对着来车站在路中间,等于把自己的安全完全交给了别人,这本身就是在拿生命开玩笑。
更让人无奈的是,出了问题不想着自己错在哪,先琢磨怎么赖别人。
司机师傅开了十年车,说起这事就叹气:“现在开车最怕这种突然冒出来的‘低头族’,碰着了说不清,不碰着也可能被缠上。”
他车里的行车记录仪早就成了“护身符”,这次要不是录像拍得清清楚楚,真不知道要耗到什么时候。
交警最后也没罚谁,就是让双方各自离开了。
但这事儿传到网上,不少人都在讨论:马路不是游乐场,守规矩不是单方面的事。司机要礼让行人,行人也得有安全意识,不能仗着“弱者”身份就胡来。
想想也是,现在手机成了必需品,但走路、开车的时候,能不能把注意力多分给周围一点?
卖水果的大爷说得实在:“以前人走路看路,现在人走路看手机,这路上的风险,可不就越来越多了?”
说到底,马路上的安全,得靠每个人自己上心。
司机多一分谨慎,行人多一分自觉,就不会有那么多本可避免的纠纷。
你说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到“走路不看手机,开车集中精神”,这样的闹剧是不是就能少多了?
毕竟,平平安安到家,比手机里的消息重要多了,不是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