憨哥快讯
1977年,44岁陈景润住院时,喜欢上年轻漂亮女军医,再向女军医表白时,却将对方吓得连连拒绝,但没想到,陈景润说了一句话,女军医立即点头答应。
主要信源:(光明数字报——丈夫陈景润离开的日子)
福建福州出了个数学奇人陈景润,这人打小就显出和别人不一样。
家里开着邮政局的买卖,上头有个哥哥姐姐宠着,小时候过得那叫一个滋润。
别家孩子还在玩泥巴,他就能捧着《九章算术》看得津津有味。
等进了学堂,数学老师都怕他来问问题。
这孩子的脑袋瓜子转得比算盘还快。
要说陈景润这辈子最关键的转折,还得数遇上华罗庚。
那年他考进厦门大学,明明心里惦记着数学系,偏被分到物理系。
这小伙子也不怵,三天两头往数学系办公室钻。
华罗庚头回见他,正蹲在走廊地上演算公式,连午饭都忘了吃。
老教授心里一动,第二年硬是把他调到了数学系。
四年大学读下来,陈景润成了华老最得意的门生。
进了中科院,陈景润算是掉进米缸的老鼠。
别人下班逛公园,他把自己关在资料室里,演算纸能堆成小山。
有回食堂大师傅锁门,愣是没发现他蜷在墙角算题,生生关了一整夜。
就这么着,二十啷当岁的小伙子搞出了震惊世界的"陈氏定理",把外国那些数学大牛都镇住了。
可这拼命三郎的做派终究是伤身。
四十四岁那年,他在国际数学会上正讲着哥德巴赫猜想,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地。
送进医院一查,好家伙,浑身上下没几个好零件。
组织上派了个叫由昆的军医专门盯着他,这姑娘二十来岁,长得水灵,脾气倒是倔得很。
刚开始陈景润可烦这个管头管脚的女军医。
他半夜偷摸开台灯看论文,由昆冲进来直接拔插头;他嫌药苦不肯喝,由昆就端着碗在旁边站成雕像。
日子久了,老数学家发现这姑娘不简单。
她看得懂他写的公式,还常能接上他半截话头。
有回由昆给他换药,瞥见床头稿纸上密密麻麻的算式,脱口说了句:"您这个参数设定是不是太冒险了?"
这话像道闪电劈醒了陈景润:眼前这姑娘,懂他。
捅破窗户纸是在个下雨天。
由昆查房时看见陈景润对着窗外发呆,手里攥着张泛黄的照片。
那是他年轻时在厦大图书馆拍的,身边空着个座位。
"要是当年有个知冷知热的人..."老数学家话没说完,由昆突然接了句:"现在也不晚。"这话把两个人都说愣了。
那年陈景润四十七,由昆二十九。
结婚那天没摆酒席,俩人在医院食堂吃了碗长寿面就算礼成。
由昆搬进中科院宿舍时,行李里除了衣裳被褥,还带着整箱的医学书籍。
邻居们都纳闷:这新媳妇怎么成天往数学所跑?
后来才知道,她是怕老陈又熬夜,干脆搬把椅子坐旁边陪着算题。
有回华罗庚来串门,看见小两口头碰头讨论拓扑学,笑着直摇头:"我这学生算是栽在数学堆里了。"
好日子没过几年,陈景润的老毛病又犯了。
这回由昆有了经验,天天押着他做复健,中药西药双管齐下。
最难得的是她把儿子陈由伟教得极好。
这小家伙打小看见数字就头疼,偏遗传了老爹的倔脾气。
陈景润走的那年,儿子正在加拿大学商科,接到消息连夜飞回来,守着父亲留下的手稿看了三天三夜。
谁都没想到,这个曾经见着数学就躲的年轻人,转头就改行攻起了数论。
如今在中科院的报告厅里,常能看见个戴眼镜的教授,讲课时总爱提起"我父亲当年"。
底下的学生都知道,他电脑桌面是张老照片:灰扑扑的宿舍楼前,清瘦的数学家扶着自行车,后座上坐着穿白大褂的军医,车筐里塞着捆新鲜芹菜。
陈景润最后的日子是在病床上过的。
浑身插着管子,还要由昆举着放大镜给他看论文。
临终前他拉着媳妇的手,说的不是情话,倒是念叨着某个函数公式的修正方案。
由昆红着眼眶记了满满三页纸,转头就捐给了国家数学馆。
按老陈的遗愿,遗体也捐给了医学院。
他说这辈子用了国家太多资源,最后这点皮囊也得还回去。
现在去八宝山公墓,能在绿树丛里找到块不起眼的碑。
碑文简单得很,就刻着"数学家陈景润暨夫人由昆"。
清明时节总有陌生人献花,有的是慕名而来的数学爱好者,有的是当年受过由昆救治的病人。
最常来的还是他们儿子,总爱带瓶二锅头,坐在碑前说些家长里短:"爸,您那个猜想我又推进了一步...妈,小孙子这次考试拿了双百..."
要说这对夫妻给后人留了什么,除了那些改变世界的公式定理,大概就是中科院流传甚广的那句话:搞科研的要是能遇上懂你的伴,比中彩票还难得。
这话现在成了年轻研究员找对象的标杆,虽然十个里有九个半学不来陈老先生的痴,也做不到由大夫的傻,但总归是份念想。
就像陈由伟常说的:"数学是冰冷的逻辑,可人活着总得有点热乎气儿。"
对此您怎么看呢?
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